凯发APP下载【解读】产业创新理论|日本RAPPERDISSSUBS13|
)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的学者◈◈ღ★。他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ღ★、产品创新◈◈ღ★、流程创新◈◈ღ★、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ღ★,并在产业创新理论的基础上◈◈ღ★,提出了国家创新理论◈◈ღ★,指出国家创新的核心是产业创新◈◈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马克·道格森(Mark Dodgson)教授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教授合编的《产业创新手册》(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innovation◈◈ღ★,1994)是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产业创新论著◈◈ღ★,《产业创新手册》汇集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关于产业创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荟萃◈◈ღ★,内容上包括产业创新的本质◈◈ღ★、源和产出◈◈ღ★;创新的部门和行业特征研究◈◈ღ★;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ღ★;创新的战略管理◈◈ღ★;以及全球视野中对创新的未来挑战五个部分◈◈ღ★,为系统研究产业创新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ღ★。
产业创新理论起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 J.A., 1939)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ღ★。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ღ★,实现创新的途径主要靠企业的创新行为◈◈ღ★,特别是有创新性的企业家精神和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垄断企业◈◈ღ★。技术创新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ღ★。
20世纪中叶兴起的新制度学派将创新的研究深入到制度层面◈◈ღ★,关注制度创新问题◈◈ღ★。诺斯(1999)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考察制度变迁现象◈◈ღ★,首次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概念◈◈ღ★,并基于此建立了制度创新理论◈◈ღ★。诺斯认为◈◈ღ★,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更大利益的对现有制度的变革◈◈ღ★,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ღ★,而这种预期收益在现有制度下是无法实现的◈◈ღ★,因而只有通过主观的改造现有制度中的阻碍因素才能够实现预期收益◈◈ღ★。
真正对产业创新进行系统阐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ღ★。20世纪下半叶◈◈ღ★,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ღ★,知识经济◈◈ღ★、信息经济等概念的提出◈◈ღ★,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社会整体的互动性不断加强◈◈ღ★。创新是各种社会活动的有机统一整体◈◈ღ★,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ღ★,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ღ★。此后◈◈ღ★,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被不断深化◈◈ღ★,逐渐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的宏观学派◈◈ღ★、微观学派和综合学派◈◈ღ★。宏观学派以弗里曼和纳尔逊为代表◈◈ღ★,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ღ★,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ღ★,形成国家创新系统◈◈ღ★,以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跨越◈◈ღ★。弗里曼(1997)对日本◈◈ღ★、美国和苏联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ღ★,认为一国只有建立起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的能力才能在国家竞争中占据优势◈◈ღ★,他进而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电力◈◈ღ★、钢铁◈◈ღ★、石油◈◈ღ★、化学◈◈ღ★、合成纤维◈◈ღ★、汽车◈◈ღ★、电子和计算机等许多产业的创新作了实证研究◈◈ღ★,得到的结论是产业不同◈◈ღ★,产业创新的内容也不相同◈◈ღ★。纳尔逊在《国家创新系统》(Nelson, 1993)一书中指出◈◈ღ★,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是一个包括各种制度因素◈◈ღ★、技术行为因素以及大学◈◈ღ★、政府等职能机构的复杂的体系◈◈ღ★。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充满不确定性◈◈ღ★,因此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应当具有弹性◈◈ღ★,发展战略应该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ღ★。微观学派以伦德瓦尔维代表◈◈ღ★,基于企业行为讨论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层面◈◈ღ★,认为大学◈◈ღ★、科研机构◈◈ღ★、企业等的知识创新行为和保障创新顺利进行的环境◈◈ღ★、制度是创新的关键要素◈◈ღ★,知识的价值得到非常的重视◈◈ღ★。综合学派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ღ★,将微观机制与宏观绩效联系起来考察◈◈ღ★。波特(2002)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价值链理论◈◈ღ★,并指出创新存在于产业价值链的任何环节◈◈ღ★,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ღ★。他提出了打造国家创新优势的“钻石体系”◈◈ღ★,即包括要素条件◈◈ღ★、国内需求状况◈◈ღ★、企业战略以及相关支持性产业◈◈ღ★。因此◈◈ღ★,国家应该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ღ★。
技术创新是一个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1976年◈◈ღ★:科学指示器》中提出◈◈ღ★,“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ღ★、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ღ★,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88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ღ★,认为技术进步是包括技术发明◈◈ღ★、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扩散的三阶段过程◈◈ღ★。弗里曼也指出◈◈ღ★,创新是将新产品引入市场◈◈ღ★,新技术工艺投入实际应用的技术的◈◈ღ★、工业的以及商业的系列步骤◈◈ღ★。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取追加利润的活动◈◈ღ★,包括产权制度创新◈◈ღ★、组织制度创新◈◈ღ★、管理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ღ★。从变革的强度上来说◈◈ღ★,既包括根本制度的变革◈◈ღ★,也包括在基本制度不变前提下的体制模式的转换凯发APP下载◈◈ღ★,并且制度创新是一个演进的过程◈◈ღ★,包括制度的替代◈◈ღ★、转化和交易(卢现祥◈◈ღ★,1996)◈◈ღ★。
产业创新是把产业自身及关联产业的关联要素重新组合并引入体系(张治河◈◈ღ★,2003)◈◈ღ★,产业创新包括产业组织创新◈◈ღ★、产业结构创新(Rothwell◈◈ღ★,1992)◈◈ღ★,其目的是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si凯发APP下载◈◈ღ★,1988)◈◈ღ★,是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严潮斌◈◈ღ★,1999)◈◈ღ★。陆国庆(2002◈◈ღ★,2003◈◈ღ★,2004)认为◈◈ღ★,产业创新就是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ღ★,运用技术创新◈◈ღ★、产品创新◈◈ღ★、市场创新或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凯发APP下载◈◈ღ★。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战略的核心和最高目标◈◈ღ★,是企业技术创新凯发APP下载◈◈ღ★、管理创新◈◈ღ★、市场创新的系统集成◈◈ღ★,也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主要体现◈◈ღ★。从能力的角度看◈◈ღ★,产业创新是指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ღ★,产业创新能力是指形成新兴产业的能力◈◈ღ★,即指能够满足新的需求◈◈ღ★,或者满足同样的需求却可以节约更多资源的产业的形成与普及能力(张耀辉◈◈ღ★,2002)◈◈ღ★。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ღ★,有关产业创新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ღ★,给出的产业创新定义也不同◈◈ღ★,但基本围绕两个方面来阐述◈◈ღ★:从狭义上讲◈◈ღ★,产业创新指的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ღ★,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协同作用◈◈ღ★,实现技术的创造发明和产业化应用◈◈ღ★,从而实现产业突破性的进步◈◈ღ★、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ღ★。从广义来看◈◈ღ★,产业创新指的是产业创新主体(政府◈◈ღ★、企业等)通过制度创新◈◈ღ★、技术创新◈◈ღ★、组织创新◈◈ღ★、环境创新和组合创新◈◈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能力◈◈ღ★,培育新兴产业◈◈ღ★,或使得原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ღ★;或使其获得突破性的发展◈◈ღ★,从而促使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创新活动◈◈ღ★。
Abernathy和Utterback(1975◈◈ღ★,1978)提出了A-U模型◈◈ღ★,后经不断改进和扩展◈◈ღ★,在创新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引用◈◈ღ★。A-U模型首次将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变化结合在一起日本RAPPERDISSSUBS13◈◈ღ★,提出了技术生命周期模型日本RAPPERDISSSUBS13◈◈ღ★,并明确指出了技术变化过程中各阶段的技术变化特点◈◈ღ★,尤其是创新的特点和类型◈◈ღ★,以及实施这一创新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和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ღ★。
von Hippel(1988)强调创新中企业与企业的合作◈◈ღ★,认为由于存在各种“粘着信息”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ღ★。为了加快创新的过程◈◈ღ★,需要加强创新者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ღ★,才能及时地提取必要的“粘着信息”◈◈ღ★,提出了产业创新的“企业合作模型”◈◈ღ★。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ღ★,Rothwell(1992)总结了产业技术创新的演进过程◈◈ღ★,归纳了从简单线性创新模型到复杂网络模型的五个演化模型◈◈ღ★,即“技术推动模型”◈◈ღ★、“需求拉动模型”◈◈ღ★、“相互作用模型”◈◈ღ★、“链状创新模型”以及“网络状创新模型”◈◈ღ★,对于系统理解产业创新的发展路径具有指导性作用◈◈ღ★。
国内研究方面◈◈ღ★,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产业创新管理优秀成果的基础上◈◈ღ★,张治河(2006)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ღ★,包括产业创新政策系统◈◈ღ★、产业创新技术系统◈◈ღ★、产业创新环境系统和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组成◈◈ღ★,对各子系统结构◈◈ღ★、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凯发APP下载◈◈ღ★。孙晓华◈◈ღ★,田晓芳(2008)将产业技术创新新划分为自发型◈◈ღ★、实验型◈◈ღ★、应用型和系统型四种基本模式◈◈ღ★,针对不同产业创新模式下市场失灵的成因与表现◈◈ღ★,揭示市场失灵产生的关键环节◈◈ღ★,进而提出公共政策设计的思路与方法◈◈ღ★。张耀辉(2002)探讨了高新产业的科技要素◈◈ღ★、市场创新等发展规律◈◈ღ★,认为产业创新是高新产业形成的基础和动力◈◈ღ★,并基于产业经济理论提出了产业创新的“创新一扩散”模式和“分工创新”模式◈◈ღ★。胡树华(2000)从战略的角度研究产业创新问题◈◈ღ★,将产品创新的整体战略分为攻势战略与守势战略◈◈ღ★、速度战略◈◈ღ★、成功率战略和精益战略◈◈ღ★、专利战略◈◈ღ★,并提出目标◈◈ღ★、对象◈◈ღ★、力度◈◈ღ★、动力◈◈ღ★、主体◈◈ღ★、组织是支撑创新结构的六个基本维度◈◈ღ★,提出了与这些维度相对应的目标模式◈◈ღ★、对象模式◈◈ღ★、力度模式◈◈ღ★、动力模式◈◈ღ★、主体模式◈◈ღ★、组织模式六大创新模式◈◈ღ★。
弗里曼(1997)认为◈◈ღ★,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ღ★,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日本RAPPERDISSSUBS13◈◈ღ★。可以说◈◈ღ★,产业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ღ★、产品创新◈◈ღ★、市场创新等的系统集成◈◈ღ★,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宿◈◈ღ★,是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ღ★,运用技术创新◈◈ღ★、产品创新◈◈ღ★、市场创新或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ღ★。
产业创新系统是当前国际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热点◈◈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ღ★。弗里曼(1997)在产业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创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ღ★,并指出国家创新的核心是产业创新◈◈ღ★;迈克尔·波特在其创新模型(钻石模型)中◈◈ღ★,把产业基础纳入创新系统◈◈ღ★,贯穿了深刻的产业创新系统思想凯发APP下载◈◈ღ★。Rothwell(1992)提出的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综合创新模型是产业创新系统思想的又一种体现◈◈ღ★。Carlsson(1997)的技术系统理论为产业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ღ★。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ღ★,一些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ღ★,考察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发展◈◈ღ★。萨克森宁(Saxenian◈◈ღ★,1994)结合当地情况研究了“128高速公路”和硅谷创新系统◈◈ღ★;Cook(2003)研究了欧洲的区域创新系统◈◈ღ★,并提出了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ღ★。
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ღ★,推动了国内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ღ★。陈劲(1999)提出了建立“包容企业环境要素”的创新体系与框架的产业创新系统思想◈◈ღ★,率先将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ღ★、技术创新系统联系起来◈◈ღ★,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应当被看成是各子系统的综合体◈◈ღ★,而各子系统又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ღ★、区域和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划分◈◈ღ★。而且◈◈ღ★,国家创新系统是可视为由许多产业创新系统构成的◈◈ღ★。由于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创新的源——用户关系◈◈ღ★,因此可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应用到产业中◈◈ღ★,通过推动主要创新源之间的协作和信息流动◈◈ღ★,加强产业的竞争能力◈◈ღ★。”张凤◈◈ღ★、何传启(1999)把产业创新系统视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凯发APP下载◈◈ღ★,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ღ★,把国家创新体系分成四个分系统◈◈ღ★,这四个分系统和地区◈◈ღ★、产业创新系统一道◈◈ღ★,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二级结构◈◈ღ★。刘洪涛(1999)等将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划分为生产一学习系统◈◈ღ★、搜寻系统◈◈ღ★、探索系统和选择系统四个子系统◈◈ღ★,并对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ღ★、主体构成◈◈ღ★、能力来源◈◈ღ★、机构层次◈◈ღ★、创新层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ღ★。宁钟◈◈ღ★、司春林(2002)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企业◈◈ღ★、公共研究机构◈◈ღ★、教育培训机构◈◈ღ★、政府机构◈◈ღ★、金融机构)◈◈ღ★,并从其演化角度具体分析了宏观◈◈ღ★、中观和微观层次的集群含义◈◈ღ★。返回搜狐◈◈ღ★,查看更多AG凯发K8真人娱乐◈◈ღ★,k8凯发◈◈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