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叁不知的叁不知是什麽意思
朋友們不僅聽過“一問叁不知”這句話,而且也都說過這句話。但“一問叁不知”到底指的是哪“叁不知”?其中又有什麽典故呢?可能就有很多朋友不太清楚了,今天我就給朋友們講解一下:

“一問叁不知”這句話的出處:
“一問叁不知”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君子之謀也,始衷(同“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叁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那麽,有的朋友問了,什麽是《左傳》?寫的又是哪些內容呢?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文學作品。
《左傳》記錄了從魯隱公到魯哀公之間,共計二十七年的曆史。它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與《公羊傳》、《谷梁傳》並稱“春秋叁傳”。
“一問叁不知”這句話的典故:
朋友們知道嗎,“一問叁不知”這句話還有個典故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解一下:
公元前468年,晉國大將荀瑤,率領重兵攻打鄭國。

朋友們,鄭國在春秋初期也是一個強國。鄭武公由于複國有功,受到重用。之後他的兒子鄭莊公將鄭國發展至巅峰。
後來由于內亂,導致國家日益衰敗,鄭國逐漸淪落成爲一個弱小的諸侯國。
由于鄭國兵力不足,無法抵抗晉國軍隊的凶猛進攻,于是鄭國國君便派人到齊國去搬兵求救。
而齊國和鄭國是盟友關系,也是合作夥伴,十分清楚如果鄭國一旦被晉國消滅,將會變成唇亡齒寒的威脅。
于是爲了防止盟國鄭國吃虧,便派大夫陳成子帶兵去救援。

正在齊、晉兩國軍隊准備開戰時,有個名叫荀寅的門客前來報告陳成子:“有一個從晉軍逃過來的人告訴我,晉軍准備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營地,准備把我們齊軍全部消滅,不知我們能否頂的住?要是不行咱們就趕緊撤退吧!”
陳成子聽後十分生氣,便罵道:“我們出發之前,國君已有命令,讓我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兵,也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
因爲我們的援軍馬上就到了,齊國軍隊就是我們堅強的後盾,我們怕什麽!
晉軍即使出動一千多輛戰車,我們也不能因爲害怕而逃避不戰。
你今天居然能講出“滅自己志氣、長敵人威風”這種話。你等回國以後,我一定將此事上報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的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叁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我跟朋友們解釋一下荀寅所說這番話的意思:當我們准備謀劃一件事情時,必須要將這件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果,叁方面都要考慮周全,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對于這件事情,我什麽都不知道,就慌忙向上級報告,怎能不碰壁呢?
不久後,齊國的二十萬援軍趕到,並且還有五千輛戰車。
幾天後,晉國大將荀瑤見取勝無望,無奈之下只能撤兵回國。
隨後,陳成子也率領軍隊大奏凱歌,班師回朝。
朋友們,這就是“一問叁不知”這句話的典故。
“一問叁不知”這句話的含義。
“一問叁不知”的意思就是:對于一件事情,問什麽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事情的開始、又不知道事情的發展經過、也不知道事情的結果。
朋友們,而“一問叁不知”這個典故,對于我們職場的人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我們不論做什麽事,都要事先了解清楚,之後再向領導彙報。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一問叁不知”的窘境。
朋友們,通過我的講解,大家都知道“一問叁不知”的意思了吧!